科学进步中的哲学深思

点击数:820 | 发布时间:2025-08-14 | 来源:www.tapunder.com

    1 科技哲学的由来及进步

    科技哲学的前身是自然辩证法。它是哲学的一个要紧分支学科,只须是指从哲学的维度上去研究科学与技术,包含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与在进步中又会出现什么哲学问题等等。过去的三十年,自然辩证法传统与科学哲学传统一直维持对立关系。前者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存在乎识形态的优势;而科学哲学传统却是逻辑经验主义传统,更看重学科建设或倾向于强调学科的自主性。但二者长期和平共存所带来的确是科技哲学的致命问题,即名实长期冲突和学科定位不明。

    科技哲学的起源与科技史有着密切关系。科技史第一研究科技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趋势,同时又要探讨它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原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科技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历史学。表面上看,科技哲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但本质上它不单是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而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横跨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具备浓厚的办法论性质。匈牙利著名哲学家拉卡托斯力图使科技哲学与科技史一致,他的科学哲学一个要紧特征就是主张“精致证伪主义”。另外,其他科学哲学流派,像图尔明等,他们也倡导用科技史来检验科技哲学。

    2 科技哲学的基本内容

    科技哲学主要研究范围是基础研究,包含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和科技办法论等;也做应用研究,包含大家熟悉的三大学科数学哲学、物理哲学、化学哲学,还有和大家生活息息有关的医学哲学、生物哲学,与比较玄奥的天文哲学和地学哲学等。此外,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围还包含科学与宗教、科学思想史、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等,与大家日常的每个产业、行业范围里面的一些办法论、科技政策和进步策略等等。

    现在伴随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年代,为了应付新的机会和挑战,科技哲学开始将信息科技纳入到我们的视域范围,逐步形成了信息哲学学科群,体现了鲜明的年代特点和前沿学科性质。其中的计算机哲学、AI哲学与系统哲学等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

    另外,科技哲学也应用进了军事科技范围里面,已成为一种相对其他而言比较特殊的应用哲学。在国内的军事院校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军事哲学学科,其中包含军事技术辩证法、军事技术革新思维及办法、军事技术革新、军事技术与社会、军事技术哲学、军事科学认识论与办法论、国防科技进步策略、军事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军事科技与文化、军事科技伦理学、军事技术革新与管理等等。科技哲学开始在整体上统帅、驾驭军事科技,在提升军队战斗力方面日益凸显着举足轻重有哪些用途。

    3 中国的科技哲学进程

    近代中国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一部近代的科学史本质上就是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近代的第一批科学家同样是第一批科学哲学家,由于他们的任务一是在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面教授科学常识,二是负有向中国社会、中国民众传播科学观念的使命。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粱思成、茅以升与李四光等人,都对科学的人文层面有自觉的意识和深思;人文学者中的胡适、赵元任、金岳霖等人,也都有非常不错的科学哲学素养。在近代中国,最早的科学哲学课程是北京大学于1918年开设的“科学概论”。而由北大教授王星拱撰写的《科学办法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科学哲学著作,该书于1920年出版,是《科学概论》的上卷。到了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与生活观”的大论战客观上促进了大家对科学的哲学考虑,一大量科学哲学的著作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很多出版。较早的有,1924年的《科学与哲学》(张东荪),1937年的《科学哲学与生活》(方东美);稍晚的有,1948年的《自然哲学概论》(罗克汀)与《科学概论新篇》(竺可桢)等等。其中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著作是1945年的《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洪谦),和1948的《常识论》(金岳霖)。

    建国将来,来自西方的科学哲学被觉得是资产阶级哲学思潮,遭到了批判和清算,这个传统由此被迫中断。马克思主义传统取而代之,表目前两个方面。第一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亲自发表的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著,具体如《数学原稿》(马克思)、《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恩格斯)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等。第二是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史、科学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研究等,这类虽然是由英国剑桥左翼科学家主张的,但也都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得到了进一步的进步。
    50年代,于光远同志担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具体负责拟定中国的科学进步政策和科学家政策。他早在延安时期就翻译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同时组织学习小组研究自然辩证法。因此,《自然辩证法》》成为拟定中国科学政策和科学家政策的指导性文献。于光远召集了一批有兴趣的自然科学家,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规划草案。草案指出,要直接继承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把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这门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但也有人觉得应该称呼为自然科学和数学中的哲学问题。虽然有争论,但久而久之,“自然辩证法”还是成为了这个新学科的名字。

    4 科技在将来哲学中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基本形势的评估,第一需要要考虑的就是政治功能的弱化和淡化。国内现在已经全然解除去对科学家们的政治紧箍咒,所以极少有科学家无怨无悔来聆听“科技哲学家”们的“教诲”了。当代的一线科学家已经不再关心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假如说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统战的话,那自然辩证法也不再是一个适用的统战工具了。正是由于政治功能的弱化,科技哲学进一步进步的外部资源必然大优惠扣。为了从长计议,更好地进步,就需要从内部挖掘潜力,事实上就是要搞好学科建设。同时在学科建设以外,应该适度改革之前的“政治必学课”规范,把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逐步转化成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功能。目前国情之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要做,但应该结合人文教育来做,大家思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误或者失败,大概就与它们割裂了与人文教育的传统纽带有关。对目前的大学生而言,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对他们进行科学|人文的素质教育,也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第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革新精神,因此,“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址、听规定的老师讲课”的这种“三规”式的必学课规范,可以变成:在学制所规定的时间内(譬如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需要在科学人文类课程中修满肯定的学分,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听、听哪门课、听哪位老师讲,可以由学生自由决定。

    进行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可以促进教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们可以拿源于己最善于的课程,教学中讲授自己最熟知的问题。目前讲公共课的教师平常教学量大、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因此没时间去搞科研,久而久之就缺少了革新精神,所以,一到评职称的时候,他们一直被作为照顾的对象,一直感觉比其他教师“矮”一些。在以后的大学课程里,假如可以把公共必学课改成限制性选修课,必能大大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不断扩大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教学阵地和科研阵地。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